
- 資料集可用性
- 2019-03-25T00:00:00Z–2024-11-29T00:00:00Z
- 資料集來源
- 美國森林服務局生態遙測應用實驗室 (LARSE) NASA GEDI 計畫,透過 USGS LP DAAC 存取
- 標記
說明
GEDI Level 2B Canopy Cover and Vertical Profile Metrics 產品 (GEDI02_B) 會從每個 GEDI 波形擷取生物物理指標。這些指標是根據從 L1B 波形衍生的方向間隙機率設定檔計算而得。
樹葉剖面測量值之間的垂直步階 (在 GEDI 說明文件中稱為 dZ) 一律為 5 公尺。原始 GEDI02_B 產品是點資料表,空間解析度 (平均足跡) 為 25 公尺。
詳情請參閱使用者指南。
全球生態系統動態調查 (GEDI) 任務旨在瞭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動態,大幅提升地球碳循環和生物多樣性的量化和理解程度。GEDI 儀器附在國際太空站 (ISS) 上,以最高解析度和最密集的地球 3D 結構取樣,在全球 51.6° N 和 51.6° S 緯度之間收集資料。GEDI 儀器由三部雷射組成,可產生八條光束地面橫截線,即時取樣八個約 25 公尺的足跡,沿軌間距約為 60 公尺。
產品 | 說明 |
---|---|
L2A Vector | LARSE/GEDI/GEDI02_A_002 |
L2A 月度點陣圖 | LARSE/GEDI/GEDI02_A_002_MONTHLY |
L2A 資料表索引 | LARSE/GEDI/GEDI02_A_002_INDEX |
L2B 向量 | LARSE/GEDI/GEDI02_B_002 |
L2B 月度點陣圖 | LARSE/GEDI/GEDI02_B_002_MONTHLY |
L2B 資料表索引 | LARSE/GEDI/GEDI02_B_002_INDEX |
L4A 生物量向量 | LARSE/GEDI/GEDI04_A_002 |
L4A 月度點陣圖 | LARSE/GEDI/GEDI04_A_002_MONTHLY |
L4A 資料表索引 | LARSE/GEDI/GEDI04_A_002_INDEX |
L4B 生物質能 | LARSE/GEDI/GEDI04_B_002 |
資料表結構定義
資料表結構定義
名稱 | 類型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algorithmrun_flag | INT | 如果這個標記設為 1,表示資料有足夠的波形保真度,可供 L2B 演算法執行。 |
傳輸 | INT | 光束編號 |
翻唱 | INT | 樹冠總覆蓋率 |
degrade_flag | INT | 指出指向和/或定位資訊狀態不佳的標記。
|
delta_time | DOUBLE | 拍攝的傳輸時間,以秒為單位,從 2018 年 1 月 1 日起算,以 master_time_epoch 為準 |
fhd_normal | INT | 樹葉高度多樣性 |
l2b_quality_flag | INT | L2B 品質旗標 |
local_beam_azimuth | INT | 本機 ENU 框架中雷射的單元指向向量方位角,以正北方為基準,正東方為正向。 |
local_beam_elevation | INT | 雷射在當地 ENU 框架中的單位指向向量,從東-北平面測量,並朝上為正。 |
pai | INT | 總植物面積指數 |
pgap_theta | INT | 總間隙機率 (θ) |
selected_l2a_algorithm | INT | 選取的 L2A 演算法設定 |
selected_rg_algorithm | INT | 選取的 R (地面) 演算法 |
靈敏度 | INT | 可穿透的樹冠覆蓋率上限。有效範圍為 [0, 1]。 這個範圍以外的值可能會存在,但必須忽略。 這些波形代表噪音和非陸地表面。 |
solar_azimuth | INT | 從雷射彈跳點位置到當地 ENU 框架中太陽位置向量的方位角,以北方為測量基準,並以東方為正向。 |
solar_elevation | INT | 從當地 ENU 框架的雷射反彈點位置測量,太陽位置向量相對於東-北平面的仰角,且正向為向上。 |
shot_number | STRING | 鏡頭編號,這是專屬 ID。 這個欄位的格式為 OOOOOBBRRGNNNNNNNN,其中:
|
shot_number_within_beam | INT | 光束內的拍攝次數 |
cover_z0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0%) |
cover_z1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1%) |
cover_z2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2% |
cover_z3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3% |
cover_z4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4% |
cover_z5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5%) |
cover_z6 | INT | 樹冠覆蓋率累計垂直剖面圖 (6%) |
cover_z7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7%) |
cover_z8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樹冠覆蓋率為 8% |
cover_z9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樹冠覆蓋率為 9% |
cover_z10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10%) |
cover_z11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11% |
cover_z12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12%) |
cover_z13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13% |
cover_z14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樹冠覆蓋率為 14% |
cover_z15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15%) |
cover_z16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16% |
cover_z17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17% |
cover_z18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18% |
cover_z19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19% |
cover_z20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20%) |
cover_z21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21% |
cover_z22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22% |
cover_z23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23% |
cover_z24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24% |
cover_z25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25%) |
cover_z26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26% |
cover_z27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27% |
cover_z28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28% |
cover_z29 | INT | 累計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,為 29% |
cover_z30 | INT | 累積樹冠覆蓋率垂直剖面圖 (30%) |
pai_z0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0 m²/m²) |
pai_z1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 m²/m²) |
pai_z2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 m²/m²) |
pai_z3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3 m²/m²) |
pai_z4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4 m²/m²) |
pai_z5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5 m²/m²) |
pai_z6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6 m²/m²) |
pai_z7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7 m²/m²) |
pai_z8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8 m²/m²) |
pai_z9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9 m²/m²) |
pai_z10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以 10 m²/m² 為單位) |
pai_z11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1 m²/m²) |
pai_z12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2 m²/m²) |
pai_z13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3 m²/m²) |
pai_z14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4 m²/m²) |
pai_z15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5 m²/m²) |
pai_z16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6 m²/m²) |
pai_z17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7 m²/m²) |
pai_z18 | INT | 18 m²/m² 的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|
pai_z19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19 m²/m²) |
pai_z20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0 m²/m²) |
pai_z21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1 m²/m²) |
pai_z22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2 m²/m²) |
pai_z23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3 m²/m²) |
pai_z24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4 m²/m²) |
pai_z25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5 m²/m²) |
pai_z26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6 m²/m²) |
pai_z27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7 m²/m²) |
pai_z28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8 m²/m²) |
pai_z29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29 m²/m²) |
pai_z30 | INT | 植物面積指數剖面圖 (30 m²/m²) |
pavd_z0 | INT | 0 m²/m³ 的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 |
pavd_z1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1 m²/m³) |
pavd_z2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2 m²/m³) |
pavd_z3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3 m²/m³) |
pavd_z4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4 m²/m³) |
pavd_z5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5 m²/m³) |
pavd_z6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 (6 m²/m³) |
pavd_z7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 (7 m²/m³) |
pavd_z8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8 m²/m³) |
pavd_z9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9 m²/m³) |
pavd_z10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10 m²/m³) |
pavd_z11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11 m²/m³) |
pavd_z12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12 m²/m³) |
pavd_z13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13 m²/m³) |
pavd_z14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14 m²/m³) |
pavd_z15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15 m²/m³) |
pavd_z16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16 m²/m³) |
pavd_z17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17 m²/m³) |
pavd_z18 | INT | 18 m²/m³ 的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|
pavd_z19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19 m²/m³) |
pavd_z20 | INT | 20 m²/m³ 的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 |
pavd_z21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 (21 m²/m³) |
pavd_z22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22 m²/m³) |
pavd_z23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23 m²/m³) |
pavd_z24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 (24 m²/m³) |
pavd_z25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 (25 m²/m³) |
pavd_z26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26 m²/m³) |
pavd_z27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繪圖,單位為 27 m²/m³ |
pavd_z28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28 m²/m³) |
pavd_z29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檔 (29 m²/m³) |
pavd_z30 | INT | 植物面積體積密度剖析圖 (30 m²/m³) |
使用條款
使用條款
這個資料集屬於公有領域,可供使用及散布,不受任何限制。詳情請參閱 NASA 的地球科學資料與資訊政策。
引用內容
GEDI L2B 樹冠層覆蓋率和垂直剖面指標資料全球涵蓋範圍 層級 - GEDI02_B Dubayah, R.、H. Tang, J. Armston, S. Luthcke, M. Hofton, J. Blair。GEDI L2B 樹冠層覆蓋率和垂直剖面指標資料全球足跡層級 V002。2021 年,由 NASA EOSDIS Land Processes DAAC 發布。 存取日期:YYYY-MM-DD。
DOI
使用 Earth Engine 探索
程式碼編輯器 (JavaScript)
var dataset = ee.FeatureCollection( 'LARSE/GEDI/GEDI02_B_002/GEDI02_B_2021043114136_O12295_03_T07619_02_003_01_V002'); Map.setCenter(12.60033, 51.01051, 14); Map.addLayer(dataset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