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資料集可用性
- 2017-04-05T00:00:00Z–2017-04-05T00:00:00Z
- 資料集來源
- RESOLVE 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解決方案
- 標記
說明
RESOLVE 生態區域資料集於 2017 年更新,描繪出代表我們所居住星球的 846 個陸地生態區域。如要查看經過樣式化的地圖,請前往 https://ecoregions2017.appspot.com/ 或 Earth Engine。
簡單來說,生態區域就是區域範圍的生態系統。具體來說,生態區域代表不同的生物多樣性組合 (所有分類單元,而不只是植被),其邊界包含維持生態程序所需的空間。生態區域以自然而非政治界線為依據,定義生物群系內不同的生物地理組合和生態棲地,並協助呈現地球的生物多樣性,因此特別適合做為保育規劃的實用底圖。
這項資料集是以生物地理學的最新進展為基礎,生物地理學是研究動植物分布的科學。自 2001 年推出以來,原始的生態區域資料集已廣泛使用,為生態學家對全球氣候變遷對自然影響的最新分析提供基礎,包括全球甲蟲的分布情形,以及現代保育規劃。
846 個陸地生態區域分為 14 個生物群落和 8 個領域。其中六個是森林生物群落,其餘八個則是非森林生物群落。就森林生物群系而言,生態區域的地理界線 (Dinerstein 等人,2017 年) 和保護區 (UNEP-WCMC 2016 年) 與 2000 年至 2015 年的全球森林變化資料 (Hansen 等人,2013 年) 相交,以計算保護區內的棲息地百分比,以及保護區外剩餘棲息地的百分比。同樣地,非森林生態區和保護區的界線 (UNEP-WCMC 2016) 與 2000 年的人為生物群系資料 (Anthromes v2) 相交 (Ellis 等人,2010 年) 找出保護區內外的剩餘棲息地。每個生態區域都有專屬 ID、面積 (平方度) 和 NNH (Nature Needs Half) 類別 1 到 4。NNH 類別的依據是保護區內的棲息地百分比,以及保護區外的剩餘棲息地百分比。
- 半保護:超過 50% 的生態區域總面積已受到保護。
- 自然保護區可望達到一半:總生態區域面積中,有不到 50% 受到保護,但如果系統新增保護區,剩餘未受保護的自然棲息地可望將保護比例提升至 50% 以上。
- 自然環境可望復原:剩餘的自然棲息地 (包括受保護和未受保護的棲息地) 比例不到 50%,但超過 20%。這類生態區域需要復育,才能達到「半受保護」狀態。
- 自然環境危在旦夕:剩餘的受保護和未受保護自然棲息地數量小於或等於 20%。短期內無法達成保護一半土地的目標,因此應將重點放在保護剩餘的本土棲地碎片。
更新後的 2017 年生態區域資料集是目前最新的資料集 (2018 年 2 月),內容涵蓋每個陸地生態區域的剩餘棲地。這份報告旨在記錄「自然需要一半」願景目標的進展,也就是保護地球上的一半土地,拯救陸地生物圈。
注意 - 許多生態區域都是非常複雜的多邊形,有超過一百萬個頂點,例如岩石和冰。必要時,這些生態區域會分割,但 Eco_ID 等屬性會保留。如要查看所有已分割的生態區域,請執行這項指令碼。
資料表結構定義
資料表結構定義
名稱 | 類型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BIOME_NAME | STRING | 生物群落名稱 |
BIOME_NUM | DOUBLE | 生物群落編號 |
色彩 | STRING | 顏色 |
COLOR_BIO | STRING | 生物群落顏色 |
COLOR_NNH | STRING | NNH 顏色 |
ECO_ID | DOUBLE | 生態區域專屬 ID |
ECO_NAME | STRING | 生態區域名稱 |
授權 | STRING | CC-BY 4.0 |
NNH | DOUBLE | 根據保護區內的棲息地百分比,以及保護區外的剩餘棲息地百分比,決定 NNH 類別 (1-4) |
NNH_NAME | STRING | 半保護、自然可達一半、自然可復育或自然受威脅 |
OBJECTID | DOUBLE | 物件 ID |
REALM | STRING | 運作範圍名稱 |
SHAPE_AREA | DOUBLE | 以平方度為單位的生態區域多邊形面積 |
SHAPE_LENG | DOUBLE | 生態區域多邊形的長度 (以度為單位) |
使用條款
使用條款
引用內容
使用 Earth Engine 探索
程式碼編輯器 (JavaScript)
var ecoRegions = ee.FeatureCollection('RESOLVE/ECOREGIONS/2017'); // patch updated colors var colorUpdates = [ {ECO_ID: 204, COLOR: '#B3493B'}, {ECO_ID: 245, COLOR: '#267400'}, {ECO_ID: 259, COLOR: '#004600'}, {ECO_ID: 286, COLOR: '#82F178'}, {ECO_ID: 316, COLOR: '#E600AA'}, {ECO_ID: 453, COLOR: '#5AA500'}, {ECO_ID: 317, COLOR: '#FDA87F'}, {ECO_ID: 763, COLOR: '#A93800'}, ]; // loop over all other features and create a new style property for styling // later on var ecoRegions = ecoRegions.map(function(f) { var color = f.get('COLOR'); return f.set({style: {color: color, width: 0}}); }); // make styled features for the regions we need to update colors for, // then strip them from the main asset and merge in the new feature for (var i=0; i < colorUpdates.length; i++) { colorUpdates[i].layer = ecoRegions .filterMetadata('ECO_ID','equals',colorUpdates[i].ECO_ID) .map(function(f) { return f.set({style: {color: colorUpdates[i].COLOR, width: 0}}); }); ecoRegions = ecoRegions .filterMetadata('ECO_ID','not_equals',colorUpdates[i].ECO_ID) .merge(colorUpdates[i].layer); } // use style property to color shapes var imageRGB = ecoRegions.style({styleProperty: 'style'}); Map.setCenter(16, 49, 4); Map.addLayer(imageRGB, {}, 'RESOLVE/ECOREGIONS/2017');
以 FeatureView 形式視覺化
FeatureView
是 FeatureCollection
的加速表示法,只能檢視。詳情請參閱
FeatureView
說明文件。
程式碼編輯器 (JavaScript)
var fvLayer = ui.Map.FeatureViewLayer('RESOLVE/ECOREGIONS/2017_FeatureView'); var visParams = { opacity: 1, polygonFillColor: { property: 'NNH_NAME', categories: [ ['Half Protected', 'blue'], ['Nature Could Reach Half Protected', 'green'], ['Nature Could Recover', 'yellow'], ['Nature Imperiled', 'orange'] ], defaultValue: 'lightgrey' } }; fvLayer.setVisParams(visParams); fvLayer.setName('Ecoregions (Nature Needs Half category)'); Map.setCenter(16, 49, 4); Map.add(fvLayer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