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深信,只要以使用者為中心,一切就會水到渠成。我們在軟體原則和《垃圾軟體政策》中提供了一般性建議,說明何種條件的軟體可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。這項政策的製定依據為《Google 垃圾軟體政策》,其中大致歸納出 Android 生態系統和 Google Play 商店的原則。違反這些原則的軟體都可能對使用者體驗造成負面影響,而我們會採取適當措施保護使用者。您也可以在 android.com 取得這項資訊。
如《垃圾軟體政策》所述,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垃圾軟體都具備下列一或多項基本特性:
- 具有欺騙性,承諾無法達到的價值主張。
- 試圖誘騙使用者安裝軟體,或者暗藏在其他程式的安裝程序中。
- 不會向使用者告知其所有主要及重要函式。
- 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使用者的系統。
- 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蒐集或傳輸私人資訊。
- 以不安全的處理方式蒐集或傳輸私人資訊 (例如不透過 HTTPS 傳輸)。
- 與其他軟體一起綁定提供,但使用者並不知情。
在行動裝置上,軟體指的是應用程式、二進位檔、架構修改內容等形式的程式碼。為了杜絕對軟體生態系統有害或對使用者體驗造成乾擾的軟體,我們會針對違反這些原則的程式碼採取適當措施。
以下規範以《垃圾軟體政策》為基礎,將行動軟體也納入該政策的適用範圍。與《垃圾軟體政策》一樣,我們會持續修訂這項《行動垃圾軟體政策》來因應新型濫用行為。
資訊公開透明和清楚揭露事項
所有程式碼的行為都必須合乎對使用者所做的承諾。應用程式應提供所有通訊功能。且不得讓使用者產生混淆。
- 應用程式應清楚說明其功能和用途。
- 請向使用者明確說明應用程式會進行哪些系統變更,並讓使用者查看並核准所有重要的安裝選項和變更。
- 軟體不可對使用者提供不實的裝置狀態,例如聲稱系統的安全性受到嚴重威脅或遭病毒感染。
- 請勿利用無效活動來提高廣告流量和/或轉換次數。
- 我們禁止應用程式冒用他人身分 (例如假冒其他開發人員、公司或實體) 或模仿其他應用程式,藉此誤導使用者。請勿不實暗示您的應用程式與他人相關或已獲他人授權。
違規示例:
- 廣告詐欺
- 冒用他人身分
保護使用者資料
請清楚公開地說明對於使用者個人和機密資料的存取、蒐集、使用及分享行為。使用者資料的使用方式必須遵守所有適用的相關《使用者資料政策》,且您必須採取所有適當的預防措施來保護資料。
- 在您開始從裝置收集並傳送資料之前,使用者必須有機會選擇同意讓您蒐集自己的資料,包括與第三方帳戶、電子郵件、電話號碼、已安裝的應用程式、檔案、所在位置相關的資料,以及任何其他不在使用者預期蒐集範圍內的個人和機密資料。
- 您必須以安全無虞的方式處理收集到的使用者個人和機密資料,包括使用新型密碼編譯法傳輸資料 (例如透過 HTTPS)。
- 軟體 (包括行動應用程式) 只能基於提供應用程式功能的目的,將使用者的個人和機密資料傳輸至伺服器。
違規示例:
- 資料蒐集 (另請參閱間諜軟體)
- 受限制權限的濫用行為
使用者資料政策範例:
不要損害行動裝置體驗
使用者體驗應簡單明瞭,並根據使用者明確做出的選擇做出決定。應用程式應向使用者明確呈現本身的價值主張,且不得影響其所標榜或理應提供的使用者體驗。
- 請勿以非預期的方式向使用者顯示廣告,包括影響或乾擾裝置功能的可用性;或是在未獲使用者充分同意的情況下,在不是觸發廣告的應用程式環境顯示廣告,而且不讓使用者輕易關閉廣告,也未明確指出廣告是從何而來。
- 應用程式不得乾擾其他應用程式或裝置的可用性。
- 如提供解除安裝選項,相關資訊應清楚明確。
- 行動軟體不得模仿裝置作業系統或其他應用程式的提示,也不得隱藏其他應用程式或作業系統發出的快訊,特別是告知使用者作業系統出現變更的快訊。
違規示例:
- 幹擾性廣告
- 未經授權使用或仿製系統功能
如要進一步瞭解各項內容違規事項,請參閱 Play 政策中心、GMS 規定和 Google Play 安全防護中的政策規定。
行動垃圾軟體 (MUwS) 類別

資料收集和受限權限濫用行為
應用程式會在未充分告知使用者或未徵得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,收集及傳輸使用者的個人和機密資料。這類資訊可能包括收集已安裝應用程式的清單、裝置電話號碼、電子郵件地址、所在位置,或是其他第三方帳戶 ID 或其他個人資訊。

社交工程
應用程式假裝為另一個應用程式,企圖欺騙使用者執行原始受信任應用程式所需的操作。

幹擾性廣告
應用程式以非預期方式向使用者顯示廣告,包括影響或乾擾裝置功能的可用性;或是在未獲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,在已觸發的應用程式環境中顯示。

未經授權使用或仿製系統功能
應用程式或廣告模仿或乾擾系統功能,例如通知或警告。系統層級通知只能用於應用程式的重要功能。

廣告詐欺
我們嚴禁廣告詐欺行為。如果產生的廣告互動,是要讓廣告聯播網誤信流量確實是因使用者感興趣而產生,這種無效流量就屬於廣告詐欺行為。廣告詐欺可能是因開發人員以不允許的方式導入廣告而產生,例如顯示隱藏的廣告、自動點擊廣告、變更或修改資訊,以及利用非真人動作 (如自動尋檢程式和漫遊器) 或旨在產生無效廣告流量的真人活動。 無效流量和廣告詐欺行為會對廣告客戶、開發人員與使用者造成負面影響,且長期而言會導致他們對行動廣告生態系統失去信任。
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違規情況:
- 應用程式向使用者顯示的廣告。
- 應用程式自動點擊廣告,而這並非是使用者的本意;或是產生對等的網路流量,讓人誤以為這是因為使用者點擊所致。
- 應用程式傳送假的安裝歸因點擊以獲得收益,但實際上這類安裝並非源自傳送者的網路。
- 使用者已離開應用程式的介面,但應用程式仍彈出廣告。
- 應用程式對於廣告空間的陳述不實,例如應用程式向廣告聯播網表示是在 iOS 裝置上運作,但實際上是在 Android 裝置上運作;或是應用程式的營利套件名稱與事實不符。